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节日——纪念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参与政治经济事务的抗争。
世界上第一个“妇女节”出现在1909年的美国;第一个“国际妇女节”出现在1911年的德国、奥地利和丹麦;而中国首度公开正式庆祝国际妇女节是在1924年的广州。
国际妇女节的来之不易,这在近百年女性服饰演变史中可见一斑。
01
从18寸腰围中解放出来
然而,真正让这些“勒死人的束身衣”消失的是战争。
一种说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男性都奔赴战场,女性需要顶替他们提供社会劳动,而束胸衣妨碍劳动,因而被抛弃。另一说法是,一战期间,钢材短缺,束胸衣自然就供应不上,女士们为战争作出了“牺牲”。而当时,华纳公司还趁机推出全布胸罩,大大发了一笔战争财。
不管什么原因,在西方束缚女性长达数百年的束胸衣,终于被摘除了。
02
争取穿裤子的权利
因为穿裙子或穿裤子并不直接危害健康,所以很少人意识到“不能穿裤子”这件事对于女性来说是一场长期驯化。
在古代中国,女性什么时候才有机会穿上裤子?
是汉朝
在西方文化里,女性什么时候才能在正式场合穿上裤装?
03
服装革命:瓦解外显的性别压迫
从现代女性服装发展史来看,除了前文着重描述的抛弃“要人命的束身衣”、将女性裤装合法化,几乎每一次关键的服装变更都在挣脱男权主义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价值枷锁——夺回对自己身体审美的标准制定权。
目前看来,过往哪些明显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穿着习惯和器具已经被抛弃,不再是“不如何如何,就不符合礼法、不正经“。例如,与紧身胸衣一同塑造欧洲女性18寸纤细腰型的裙撑已被抛弃,清朝汉族女性的缠足已经被解放。
然而,不少在人体健康承受范围内的束缚被保留了下来。一个明显的例子——女性的乳房,仍不属于自己。黄色玩笑、母乳天职等话语形成一道道屏障,影响着女性对自己的认知。要打破这些屏障,还需要积聚更大的力量。
说到底,接纳自己的身体,正视自己的价值,才是当代女性继续争取性别平等的最强支撑。
穿什么?怎么穿?决定权应当掌握在女性手中,而这正是服装革命力图达到的效果。
声明:本文由FS深圳服装展发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shionsource.cn/showinfo-16-1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