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时装表演有5分多钟,展示了泳装、运动装、常服、晚礼服,用现在的审美看80多年前的衣服,只能佩服!
模特们轻松自在演绎着日常场景,灿烂活泼的笑容自然而然地牵引观众的情绪。
红衣小姐姐最后笑得有点小傲娇啊~好喜欢
噢,我也不想看个时装秀就看成花痴脸,可是模特竟然对着我笑欸
模特小姐姐这样稍微举起个包包地亮相很到位,我就想问现在有没有同款卖!
据说,电影《The Women (1939)》全片得晚装都出自高梅大师Gilbert Adrian之手,完全表现出30年代的复古潮流(相对于20年代)。
大量的托地长裙,奶油色,牡蛎百的丝缎,袋形的或土耳其式的各种奇怪的帽子……
最具活力的莫过于野餐这一段,模特笑着转圈圈得样子,是要把服装秀演成了舞台剧的架势!
看完片段,各位心中是不是都有个疑问——以前模特展示服装原来可以笑得这么有感染力的,怎么现在的T台模特都面无表情了?
01
“看秀是看衣服,不是看你”
目前,业界的主要观点就是:服装是主角,模特是衣架。
Céline和Alexander McQueen的御用模特Victoire Macon Dauxerre说:“大家看秀主要看衣服,不是看你,所以要表情何用?”
Victoire甚至在她的书Never Thin Enough里面强调:“never, ever smile.”
然而时尚历史学家Lydia Kamitsis说了,模特不是一开始就都板着脸的。
30年代的美国女模特,走秀现场
1928年,美国纽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模特经纪公司,随后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时装表演制作的职业人和模特代理公司。1937年,美国的E.Hawes小姐首次在女装表演中引进了男装表演,由此男模诞生了。20世纪30年代,开始涌现出一批明星模特,时装模特开始变成一个令人注目的职业。
时装秀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的时候,模特都是面带微笑的,高兴起来甚至还会和着音乐跳舞。
笑着走秀的模特
轻松愉悦的Jacques Fath秀,1946年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面无表情的模特初见端倪。
纽约Parsons的人类学教授Leyla Neri说,始作俑者是Brigitte Bardot和Jane Birkin。
Jane Birkin
然而,当时面无表情的模特只算特例。
真正让面无表情成为模特业界潮流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人。山本耀司爷爷的Yohji Yamamoto和川久保林奶奶的Comme des Garçon都用起了扑克脸模特。
Rei Kawakubo and Yohji Yamamoto
业界认为,模特冷漠的表情用于时尚前卫的艺术类时装,使观众产生高于生活的距离感,增加了时装的神秘性。
而且模特微笑的话多少是会转移观众的部分注意力的,这样观众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到服装的所有设计细节。(模特无表情也没让我短时间察觉所有设计细节)
当然,冷表情绝不是沮丧、生气等痛苦的表情,而是自然的无表情状态。
换句话来说,T台模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会移动的立体衣架”,使命是充分展现服装的设计,专业人士只会注意服装,而不会注意模特的长相,更不会在意模特的表情。
02
为什么兴起扑克脸模特的是80年代?
Yves Saint-Laurent高定秀,1981年
主要原因是女权运动。
当时西方社会强调的观点是:女性需要得到和男性一样的尊重,男人拼事业,女人为什么不行?
于是就有了武装到脚的阿玛尼职业套装。
Neri教授说:“男性模特从来不笑,因为他们不需要取悦任何人。而女性模特就不同了,50年代模特笑得可甜美,像娃娃似的。Yves Saint Laurent和一批设计师逐渐设计出中性化衣服(Androgyny)。女性变得越来越硬朗、越来越强大。”
所以,某程度上,模特笑与不笑是社会对女性地位认可的体现。
03
不是所有T台模特都无表情
从来不按规则出牌的Jean Paul Gaultier就严肃不起来,他们家的模特出场是可以有表情的(不过模特的表情幅度不是太大)。
而在互联网记忆里,走秀走得特别欢乐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应该留名。
某位模特摔倒前,很明显是面带笑容的。
时至今日,尽管部分品牌和设计师已经对模特表情没有刻意要求,但模特扑克脸仍是主流。
你会因为模特“脸臭”而错过时尚细节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看法~
声明:本文由FS深圳服装展发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shionsource.cn/showinfo-16-1670-0.html